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访问量:254417

特约稿件

  • 国际组织赋能低技能劳动力数字技能提升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张学英;张东;耿旭;黎炽标;

    数字技术是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颠覆性技术群之一,生产力数字化驱动劳动力提升数字技能。低技能劳动力在教育与培训市场处于弱势地位,亟待营建包容性的制度体系和氛围来激活数字技能投资意愿、提高数字教育与培训参与率。国际组织赋能低技能劳动力数字技能提升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可为中国提供借鉴,具体有四个层面:制定劳动力数字技能开发的顶层设计、确保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机会公平、提供包容性的数字就业保障、面向数字工作世界的需求培养数字人才。

    2024年01期 v.33;No.169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

  •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内在逻辑、现实审视和推进路径

    王子飞;

    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要素。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本科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实践平台,是职业本科院校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路径。文章分析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产业需求导向、多元育人模式、服务社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对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通过审视当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探索多元协同合作模式、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夯实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学院发展生态等四方面构建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推进路径。

    2024年01期 v.33;No.169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初探

    周晶晶;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变量。职业本科院校聚焦生产工艺创新,重点培养现场工程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开展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有利于提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分析和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优化机制体制、细化两个目标、精化两个矩阵、强化两个能力、转化评价结果的职业本科“五化”专业建设路径。

    2024年01期 v.33;No.169 19-2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DIO理论的职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与应用——以“航空发动机维护实训”课程为例

    许振腾;黄杰;蔡佳;周忠;

    职业本科教育的横空出世让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但是也给职业教育出了很多难题,如何跳出现有专科实践教学的窠臼,建立属于本科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便是其中之一。与现代专科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同,职业本科的实践教育还要同时兼顾脑力劳动的培养,让职业教育重新回归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上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引入CDIO理论,将其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流程运用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上,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设计出配套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在真实实践教学课堂的应用,证明该方法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合理有效。

    2024年01期 v.33;No.169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经纬

  • 大学跨学科组织实践对我国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构建的启示

    胥郁;

    作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形式,大学跨学科组织对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和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历程,发现大学跨学科组织是由外部现实问题需求和大学内部知识发展需要共同驱动的结果,其组织形式多样、人员构成多元化和动态性、组织结构弹性、兼具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大学跨学科组织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构建应厘清认识,制定跨专业组织战略规划;问题导向,发挥院校专业资源优势;变革组织,打造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加大资助,完善跨专业组织保障机制。

    2024年01期 v.33;No.169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整校推进”助力共同富裕模式探索——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郑明;王相华;叶乐安;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整合自身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的新模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着眼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初步探索形成以“领导小组+共富学院+专家团”的工作机制、“二级学院+专家团+共富单元”的结对制度、“培训+师生助力+双向人员交流”的合作路径为基本框架的“整校推进”助力共同富裕新模式,进一步放大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平台效应,对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效互动与合作共赢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2024年01期 v.33;No.169 40-4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师资队伍

  • 高职院校教师分类评价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王小菲;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师分类评价机制是关注教师职业发展、促进科学激励、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明确高职院校教师分类评价的原则,即应坚持立足实际与服务发展、统筹抓总与重心下移、综合全面与重点突出、科学公正与客观公平、稳步推进与动态调整相统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分类评价的路径:应科学合理划分教师类型、构筑一体化考评格局、重构系统差别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改革人文环境、畅通教师职业发展机制。

    2024年01期 v.33;No.169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提升教学科研效能的路径

    颜彦;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效能,但如何有效利用教师企业实践资源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从高职青年教师内涵及现状分析企业实践对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质量等核心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阐释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内涵,辨析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必要性和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合理性、重要性,探索高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创新路径,从政策解读、组建专业团队到沉浸式企业实践资源库建设,以改革创新推动院校教师实践方式、教学方法、教材资源等方面建设,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效能。

    2024年01期 v.33;No.16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教融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庞温佳;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跨界专业素质决定了其存在逻辑与产教融合发展高度契合,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专业认可度不高、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探索通过引育结合、多主体联合培养、优化培训体系、健全制度保障、畅通校企双向兼职兼薪渠道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4年01期 v.33;No.16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校企合作

  • 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陈磊;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革和市场需求演变,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概念和特点,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针对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产教融合理念不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合作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策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2024年01期 v.33;No.16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业与产业

  • 智能制造视域下电子制造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思考

    朱桂兵;

    针对当前传统电子产品制造类(SMT)专业人才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甚至专业被取消的现象,将以实际案例分析传统SM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不足与生存困境。立足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以及人机协作的新型智能制造背景下,通过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以及数字化转型等途径,以创新应用为导向,坚持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惯性等“五创”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重构SMT专业课程体系,以合伙人身份融入智能制造各相关专业,突破原来的“点对点”模式;多元协同育人,线上线下融合,打破课堂45分钟的边界;改变师资搭配、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将学生、学徒以及工人三种身份融为一体,探究一套新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为高职院校培养符合智能化时代新岗位、新职业特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01期 v.33;No.169 69-7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转型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四位一体”多元育人模式探索

    程文;叶飞;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培养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数字物流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梳理数字经济时代下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的新需求,结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探索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并从找准人才定位、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评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数字化、智慧化物流人才。

    2024年01期 v.33;No.169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

  • 人工智能赋能混合式教学路径研究

    魏海波;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梳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工智能条件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特征,探寻人工智能推进混合式教学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赋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特征可归纳为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的融通,线上和线下师生互动通道的融通以及教学服务的融通。人工智能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变革的路径可从两个层面展开,在线上层面,构建“智能化”网络教学平台、“精准化”推送网络教学资源和构建“过程化”与“多维化”的网络教学管理体系。在线下层面,转换教师角色,从“传道授业”到“设计引领”、转变学生任务,从“认知记忆”课堂到“知行合一”课堂;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从“人际互动”到“人机交互”。

    2024年01期 v.33;No.169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在线开放的高职技能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张静;罗丹;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为能源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电工技术课程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一门专业技能型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该行业对新能源的需求。为了提升能源电力行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综合育人质量,本研究以高职在线精品课程“电工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索实施岗位、课程、竞赛、证书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通,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构建了“岗课赛证思劳”六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4年01期 v.33;No.16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思考

    张颖;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思政课程需要增加产业专业元素来提高“抬头率”和“点赞率”,专业课程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育德与育能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精准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依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协同建设的实施路径。

    2024年01期 v.33;No.169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